2016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

2017/01/14

  • 中国经济网上海4月15日讯(记者李治国)4月19日,由东华大学承办的2016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即将拉开帷幕。作为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的品牌项目,这是东华大学连续15年举办时尚周活动,今年的活动以“丝路·理想之光”为主题,集“学术论坛、专业展览、设计大赛、时尚秀场、创意市集”等于一体,融入“一带一路”元素,不仅邀请“一带一路”沿途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机构、品牌、院校前来参加,更通过发布新锐设计师创意作品、举办首届外国留学生服装设计大赛、邀请时尚大咖作客校园等推进时尚创意人才培养。活动在凸显高校特色教育资源优势的同时,更传递出高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的责任与担当。

    汇聚交融丝路文化:

    藏大师生作品、肯尼亚纺织品首秀大学时尚周

      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神秘而令人向往。作为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段的重要参与者,西藏毗邻“一带一路”战略带省份,又与印度、尼泊尔等国接壤,是中国与南亚国家交往的重要门户。本次时尚周期间,应东华大学邀请,西藏大学专家将做客学术论坛,与国内外时尚产业、文化和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共同探讨新丝路上时尚都市的建立和发展。此外,该校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师生设计作品还将在开幕联演的舞台上发布,这也是藏大师生服饰设计作品首次走进上海高校,亮相大学时尚周。

      据了解,西藏大学将在当晚开幕联演中发布部分优秀毕业生和专业老师设计的约30套服装作品,分“传统魅力”和“青春力量”两个单元加以展示。其中,传统魅力单元,将会展示拉萨、山南、那曲等代表性民族服装,包括藏族同胞在节庆等重大节日所穿的礼服和平时穿着的常服。青春力量单元,展示的则是改良版的藏族服装。年轻的藏族大学生在尊重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设计出“民族+时尚”的服饰作品,体现出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

      据悉,西藏大学拥有西藏高校唯一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东华大学的服装设计相关专业则走在国内同类教育前列。本次时尚周开幕联演活动负责人之一、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师陈坚曾多次入藏拍摄藏文化相关题材的影像人类学纪录片。他告诉记者,服饰是文化交流的语言之一,举办此次活动不仅旨在借上海这一海纳百川之地为藏族学生搭建展示舞台,更期待学生们能在不同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对话中开拓设计视野,提升专业素养。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格桑多吉也表示,“西藏地域文化特色作品来上海展示,环东华时尚周为我们提供了展示藏族时尚设计的舞台”,希望进一步深化与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等兄弟院系的合作,探讨教学科研合作的可能性。时尚周期间,市民们还可走进位于东华大学的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欣赏在环幕展厅举办的藏饰图片展,通过藏族传统装饰纹样这一细节进一步走近和了解藏族文化。

      除藏大师生作品首秀外,今年环东华时尚周子活动之一的“海上丝绸之路在非洲——肯尼亚纺织品艺术展”也极具“一带一路”看点。肯尼亚是海上丝绸之路位于非洲的终点。早在15世纪初,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曾将中国的丝绸、瓷器、黄金等带到非洲,也让中国人领略到非洲独特的风土人情。而今“一带一路”战略又将中肯两国发展紧密联系。此次肯尼亚纺织品艺术展为上海乃至国内少有,以肯尼亚现代纺织品为主,其他民俗民间工艺美术品和图片穿插其间,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让民众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肯尼亚民俗风情的无穷魅力。作为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单位,这是东华大学继2015年在肯尼亚莫伊大学开办全球唯一一所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以来,学校在促进中非文化与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推出的又一积极举措。

      东华大学副校长刘春红表示,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之路,只有文化的开放与交融互鉴才能带来真正的进步与发展。环东华时尚周打造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对话交流平台,让高校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文化融合和共享出力。

    文化“众筹”城市服饰记忆:

    图片再现时尚流行变迁史讲述国人“穿衣”故事

      “城市记忆”是城市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曾经的一幕幕历史画卷、一幅幅生活图景、一种种服饰形象,都为中国城市文明留下了时代的记忆、流行的痕迹和生活的写照。从下周起,在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的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内,一场以“城市记忆”为主题的《新中国时尚流行变迁图片展》就将带领大众追寻服饰变迁中的城市记忆,诉说中国人的“穿衣”故事。

      展览以上海为点,沿海城市为线,内地城市为辐射,通过选取30个城市,聘请30名服装专家,以新中国成立至今为时间轴,以个体成长历程为情景轴,深度挖掘自己、家人、亲朋、邻里的服饰生活照片,生动体现中国人的服饰文化背景。本次展出的210幅作品正是从征集到的3000余幅新中国时尚流行变迁图片中精选而成,为观众展现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城市海派时尚特征的服饰流行演变轨迹。

      东华大学副校长李永智说,新中国建立的前五十年,上海制造既是质量的代表,也是时尚的标志。今天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城市依然离不开时尚文化引领。《城市记忆?新中国时尚流行变迁图片展》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海派时尚文化发展的缩影,展片“众筹”的方式让历史更亲切、自然、全面地展现出来。

      本次图片展是2015年度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海派时尚流行趋势公共服务平台(二期)”建设的子项目,也是2016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系列活动——第二届纺织服装研究出版论坛的子活动。图片展为东华大学出版社开发《城市记忆系列图书》和建设“基于融合发展的‘丝路服饰’资源数据库·‘城市记忆’新中国服饰流行图片库”奠定了基础,对于进一步丰富“海派时尚”研究、拓宽学校专业出版渠道、助推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聚集区建设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合力助推时尚创意人才培养:

    从校园走出的海派新锐设计师

      王棱煜是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一名准毕业生,在2016秋冬上海时装周上,她和23位小伙伴代表学校组成新锐设计师团队首次登陆沪上知名的800秀场,用活力无限的设计作品为时装创意创作的发展增添新的灵感。这些才华横溢的年轻设计师还将亮相本次环东华时尚周,并有望通过上海时装周和环东华时尚周舞台的检视,代表中国大学毕业生参加今年6月在伦敦举行的伦敦毕业生时尚周。谈起参加这次新锐设计师作品发布时,这个有些腼腆的广东女孩说,最大的收获就是跨界合作,“我所在的团队集合了服装设计、动画设计、工业设计等多个专业的同学,大家跳出本专业的小圈子,通过合作融入时尚创意的大圈子,设计作品的内容和层次自然更加丰富,视野也更加开拓”。据了解,东华大学新锐设计团队均来自毕业班,是经过学校四年精心培养,选拔出的优秀人才。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围绕综合型和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本科生综合教育改革,专门设立“东华新锐设计师”培优支持计划并于2015年正式启动,此次新锐团队登陆上海服装周和环东华时尚周,正是该计划实施以来,其人才培养成果的首次集中展现。对此,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俊教授表示,“新锐设计师培优支持计划是学院结合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卓越设计专业综合改革”建设工作以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而设立,期望能用制度保障不同学科的毕业班学生开展团队协作,全方位呈现学校多学科多专业的本科教学优势,体现团队融合的综合效能,促进新锐设计人才的成长成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依托校内教育教学改革,东华大学在推进时尚创意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格外重视发挥校友资源的育人作用。今年环东华时尚周就请来了该校校友、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陈闻来校举办“亦圆亦方——陈闻艺术综合展”,师生将通过系列的静态展、动态秀等一睹这位服装设计大咖如何将艺术与牛仔创新结合,通过跨界设计让原本粗犷的牛仔服装焕发出别样的艺术魅力。陈闻艺术综合展策展人、东华大学教授、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卞向阳谈到,陈闻作为一名坚持时尚与艺术融合并举的跨界艺术家,他的成功背后隐含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形态,也代表着未来时尚创意人才培养的新标准。在高校博物馆举办这样的大师艺术展,并且邀请大师与大学生创业者面对面分享时尚艺术之旅的心得感悟,正是发挥其反哺人才培养的作用体现。

      创意人才培养不仅面向中国学生,更覆盖外国留学生,首次登陆环东华时尚周的国内首届外国留学生服装设计大赛传递出这样的“新鲜”教育意味。决赛中,来自国内20所高校所选送的26个国家留学生将通过34组服装设计作品,开展不同国别、民族、地域文化之间的时尚创意交流。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吴小军介绍说,“东华大学的留学生教育依托学校专业特色,致力于促进各国文化的交融,我们希望学生在东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积极推广者,把留学期间学习掌握接触到的知识和文化转化为个人立足社会的有效支撑。这是我们举办此次留学生时装设计大赛的初衷,也是我们服务学校内涵建设的一项举措。”

      东华大学校长蒋昌俊表示,学校以“十三五”规划编制为契机,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一心、二点、三横、四纵、五项措施”的内涵建设思路和“12211”外延拓展战略。在内涵建设上,即积极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抢占国家战略特需国际时尚创意两个制高点,构建学科群、学科平台和学科三个层次,建设以“一体(纺织)两翼(材料、设计)+引擎(创新学科)”的四个学科群,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着力人才队伍、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成果转化、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努力提升治校办学水平。在外延拓展上,立足学校这一建设主体,辐射松江区和长宁区两大区域,抓住纺织工业与国防科技两大行业主线,对口援建好新疆这一国家纺织全产业链重地,以及依托“中非高校20+20合作”教育援非项目、我校与肯尼亚莫伊大学合作举办的孔子学院,结合智库建设,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特色塑精品,以开放促创新,以贡献谋地位,努力打造“特色东华”、“紧凑东华”和“精致东华”,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 发布时间:2016-04-15 22:20:00来源:中国经济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罗伯特